_**RESIGNATION**_ I am hereby officially tendering my resignation as an adult. I have decided I would like to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an 8 year-old again. I want to go to McDonald's and think that it's a four star restaurant. I want to sail sticks across a fresh mud puddle and make a sidewalk with rocks. I want to think M&Ms are better than money because you can eat them. I want to lie under a big oak tree and run a lemonade stand with my friends on a hot summer's day. I want to return to a time when life was simple; When all you knew were colors, multiplication tables, and nursery rhymes, but that didn't bother you, because you didn't know what you didn't know and you didn't care. All you knew was to be happy because you were blissfully unaware of all the things that should make you worried or upset. I want to think the world is fair. That everyone is honest and good. I want to believe that anything is possible. I want to be oblivious to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and be overly excited by the little things again. I want to live simple again. I don't want my day to consist of computer crashes,mountains of paperwork, depressing news, how to survive more days in the month than there is money in the bank, doctor bills, gossip, illness, and loss of loved ones. I want to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smiles, hugs, a kind word, truth, justice, peace, dreams, the imagination, mankind, and making angels in the snow. So . . . here's my checkbook and my car-keys, my credit card bills and my RRSP statements. I am officially resigning from adulthood. And if you want to discuss this further, you'll have to catch me first, cause........ ......"Tag! You're it." Remember the Simple things in Life. ((((((((((((((HUGS))))))))))))))

November 17, 2006

The wait is over

(如果他知道我的電腦以他的名字為名,不知道有什麼話說?) 為Milan Kundera高興,22年後,The Unbearable Lightnesss of Being 得以在他的祖國捷克以捷克文出版,Tomaz 回家了…

The unbearable wait is over as Kundera's lost novel goes home
From Bojan Pancevski in Vienna
TWENTY-TWO years after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was published, the sweeping love story has been released in the author’s homeland — and is poised to become a bestseller.

Milan Kundera’s book, which is set during the 1968 revolt in what was then Czechoslovakia and was made into a film starring Daniel Day-Lewis and Juliette Binoche, was banned by the communist authorities.

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French, and Czech readers have had to wait until now to read the book in its original Czech.

Kundera’s literary agent, Jiri Srstka, told The Times that the author’s meticulous rewriting of the book — some passages had to be translated back from the French after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went missing —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lay.

The new edition by Atlantis, a Czech publisher, also contains revisions and additions by the author.

“This idea that Milan did not want to publish the book in Czech because of some animosity towards the country is widely spread here, but it’s also an absolute nonsense, as he told me himself many times,” the agent said. “He worked on the text continuously and amended each French edition for Gallimard [the publisher]. In a way, he is writing this book again and again. But the Czech original manuscript was partially lost and, paradoxically, he needed to translate Lightness back from French, using the latest Gallimard edition.

“It took a long time because he is a tremendously meticulous, enormously dedicated perfectionist and now he finally completed the demanding task of finalising the Czech edition. Obviously, it is still the same book, but it also unique in a way, as it had to undergo a uniqu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d rewriting.”

In a postscript to the new edition, Kundera says: “I wanted to have it without any omissions or mistakes, or in one word, a complete and definitive version, because I doubt that I will have the time to go back to it again.”

Atlantis said that the book had sold out since its publication last month and Jiri Bilek, of Luxor Book Palace, in Prague, said: “We have been selling around 100 copies a day.”

Kundera, born in Brno in 1929, w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Prague Spring movement that was violently quelled by invading Soviet troops in 1968. Expelled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banned from publishing in the country, he went into exile in Paris in 1975, and remains there to this day. He was stripped of his Czech citizenship in 1979 and became a French citizen in 1981.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centres 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a young woman and a surgeon who is forced to work as a window cleaner because he criticised the regime. Despite setting the stor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evolt, Kundera insisted that the book did not have a political message. In the postscript of the Czech edition, he urges readers to read the book as “a novel and nothing but a novel”.

Philip Kaufman, the American director, filmed the book in 1988, but Kundera dismissed the film as unfaithful and banned further attempts to adapt it for the cinema.

September 25, 2006

秋天

居然是秋天了,好像都比過去幾年來得清晰。來了個夏末的颱風之後,秋天就報到了。工作的日子過得快,發呆的日子也過得快。這是從李碧華的專欄抄來的:






廿 86400 2880 48 7.2 0.36 0.018

相片攝於巴士上,漂亮的紫色座位和地板。地板有閃亮的反光片,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要找,還是能找到平凡生活中的好事物。

September 11, 2006

五年

上一代的人想當年,可能會問:聽到甘迺迪遇剌的消息時,你在那裡,在做什麼?
到我們這一代,要談歷史大事,問題大概是,聽到911的消息時,你在那裡,在做什麼?

我和朋友在一家意大利餐廳吃飯,那是一家有酒吧的餐廳,吧檯上掛著幾個大電視讓人看球賽。那天晚上也不特別熱鬧,酒吧與餐廳加起來大概有七八十人。晚飯尾聲,我進了洗手間,進去時人聲,音樂聲,電視聲加起來鬧哄哄的。到我從洗手間出來,變成全場詭異寂靜,鴉雀無聲,音樂停了,差不多所有人都在靜止狀態,站在酒吧那邊仰頭張口動也不動的在看電視。我呆呆的走向酒吧找朋友,然後,我也看到了…腦海第一個意識是:大劑,要打仗了,我以為我有生之年不會遇上世界大戰。

五年了,人類有沒有學聰明了?無論是誰的神,那個神,真善美信望愛是否做到了;人們有沒有對祂交出及格的成績?拉登在幾小時內殺了很多人,由布殊延續恐怖,以更長的時間,殺更多的人,再由美國傳媒配合 downplay 在伊拉克的塗炭生靈的行為,偽善得可怕…這真的令人生氣…

The photo shows part of the memorial with names of the victims (Ground Zero, June 2005), Bush definitely insulted them all by waging wars in their names.

August 31, 2006

Mr Kieslowski, how are you?

奇斯洛夫斯基先生,你好嗎?

忘記了年份,那年的電影節以「藍」作開幕電影。那年,你親自來香港參加首演,與你見過面。

我負責宣傳工作,某個下午在大會堂安排了訪問,兼帶了官方攝影師拍照,當晚就要發佈大師來港的圖文。那次見面的細節都忘了,但那天發佈的照片卻非常難忘。

你的手在來港之前弄傷了,用縛帶吊在肩膀上。通過翻譯,我問你是否願意讓攝影師拍幾張照片發給香港的新聞界。你的回應是長長的幾句話,但反正翻譯說可以,我便匆匆的在大會堂找個適當的位置背景。作為一個一腳踢整天趕趕趕的宣傳人,大會堂大堂的電影節宣傳展板實在太方便了。於是就讓你站在展板前,受傷的手放在胸前,另一隻手手指夾著抽了一半的煙,深遽的眼定睛看著鏡頭,表情滿不在乎的,不笑,卡擦…就拍下了。

黑白照,回去沖印出來,寫好說明,發佈前交給老闆過目。老闆說,政府大花金錢宣傳反吸煙,你點可以發d咁有形的食煙相?好像還有同事加口說,係喎係喎得唔得架。我老闆是又叻又形又喜歡講笑的人。相,當然發了,是我最難忘的宣傳照。

我相信,你的眼睛能射穿鏡頭;我知道,你知道這吸煙照帶著一點反叛。大會堂內,根本不能點煙;我也並不真的很趕,我只覺得,你的照片不能太正規,萬一時間拖長了,我怕沒有點第二枝煙的機會。

今天再遇Veronique,原來已經十五年了。

你好嗎?天堂的煙可合你意?

PS. 男主角Phillipe Volter 2005年自殺去世,你有見到他嗎?只剩下Irene Jacob了…

August 21, 2006

「神鵰」的神燈

內地製作的「神鵰俠侶」的確是水平較高的劇集。我只是偶然看看,印象中,演出、場景和人物情感都表現得很好,有個別場面甚至可以細膩來形容。當然,巨鵰仍是所有「射鵰」、「神鵰」的死穴。我看最後一集Lord of the Rings, 大鷹出馬救Frodo的時候,第一樣想到的就是--「神鵰的鵰有希望了」。我以為有Lord of the Rings的科技,大鵰不再是難題,但出來後,仍是由芝麻街大鳥化醜粧客串演出!但都算嘞…
我想說的最最最大敗筆,是劇中無論早、午、晚都在楊過身後的燈。
大佬,有冇搞錯,亂打燈。像相片中打得人物起了一個白圈的燈本來很好看,弊在同一場景,它可以全方位永遠在楊過和小龍女身後,他們也永遠像聖人般有個光環。加上楊過無論在室外室內,永遠都有幾縷青絲飄下飄下,而站在他身旁的人反而沒有風吹草動。是導演控制不了幕後的製作組的人員嗎?還是燈光師跟攝影師兼任導演?
再好的技術,用得不合理、過火,便失去應有的效果,不能突出個別場面的氣氛。這些「神燈」,連一般觀眾也看得出來—打錯燈?或者是,濫用燈光效果。五年前聽一位資深製作人說,內地製作人材在十年內會成熟,到時不需依賴香港製作人。看來,影視製作的確是進步了,但拿掐仍未得宜。Well, 還有五年…
類似的例子,包括農民們富起來後,手上的化學品和藥物。
又說遠了…

August 10, 2006

佛羅倫斯流淚事件

051222日在佛羅倫斯大教堂內對著一位老神父哭了一場。不,是大哭一場,哭至不能說話。這件事要沉澱了半年才能有比較清晰的全像。

我以較「豪華」的方式遊佛羅倫斯大教堂。第一天早上天色微亮人不多時走一次,下午入內和到對面的Baptistry參觀拍照,傍晚經過繞著大教堂走一圈再進去坐坐。

第二天仍是路過看看,晚上走上463級狹窄暗黑的樓梯到大教堂頂聽鐘聲(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不至缺乏,但幽閉恐懼症已發作,進退不得、呼吸困難,很痛苦);之後進去聽彌撒。意大利文聽不明白,就在看人,見各式男女老幼誠摯禮拜,空氣微涼,有燃燒乳香的味道。這邊在舉行彌撒,另一邊的小教堂只有二,三人在禱告,較寧靜,我想,到那邊坐坐吧,唔買都睇下嘛。

坐了不久,原本在彌撒那邊有一位年老神父,檽杇的背是彎曲至頭多半時候看著地下,看人要先抬頭那程度。老神父大概是負責部份儀式,要從彌撒那邊到小教堂祭襢拿東西,他經過我身旁時,彎著背抬起頭看見我,我向他點點頭,他也點頭微笑,提起有點震的手打招呼,他的臉孔是德蘭修女那種老人家樣子,加上他的眼神,老實說,我好像聽到他的意思是:「你呀?你都黎咗?」

Right from that moment我真的覺得:「係呀, 我好鬼死攰,你知唔知我做咁多年人行咁多路真係好鬼勞碌,好鬼辛苦。」然後我坐下來開始流淚,覺得累極了,我要休息。

那邊的彌撒繼續,沒多久老神父再走過,我站起來跟他握手,沒想到更加淚如泉湧。然後他用英文問我從那裡來,說會為我禱告等等。我沒有說話,因為哽咽到不能說話,只握著他的手不住流淚。那一刻,好像只有這位老人家知道我好鬼死疲憊。我心想,神父如果你祈禱好掂的話請令我唔使咁勞碌。

我讓老神父走後,坐著過了好一會才走出教堂外拍照,拍到這張勁有像徵意義的照片。

然後,居然見到一個穿著大褸,戴帽,身影熟悉的人從教堂走 出來。原來老神父收工要回家了。他看見我,我們再握手,我向他道謝,告訴他我來自香港,心中希望他不會因為我無端端拉著他的手流淚而覺得我是神經病人。然後我們道別。我看著他身影消失,後來才想起我可能不會再見到他,應把他背影拍下,正一係「只是當時已經茫然」。

現在想來,那天是在意大利的第四天,其實情況相當自閉,獨自在途上只是非常次要的因素,最自閉的感覺是語言。原來我從未試過在一個讀、寫、聽完全隔絕的環境,要八下人地講乜都冇本事,不能扮醒,也儲存了很多不安的心緒。那幾天,最能與我溝通的只有油畫和雕塑。在佛羅倫斯這麼一個美麗城市而自閉,更覺氣餒。其它外在因素包括非常十分寒冷的天氣、那種下雪前無風的靜寂蕭瑟的氣氛,累極的雙腳,早就昏暗的天空,那463級樓梯登上浪漫到死只有我一個人的教堂頂,還有溫柔美麗,令人平靜,本身像有生命在呼吸的佛羅倫斯大教堂。

大教堂以粉紅,綠和白色大理石建造。當中還有個日本愛情小說「冷靜與熱情之間」為它加上一百分浪漫。我在佛羅倫斯的兩天,將旅途上最寶貴的commodity,即係時間慢慢的奢侈花用。早上因時差早起,看到有層灰藍帶粉紅色霧氣的大教堂,然後去看Angelico的「二樓的天使」,走完Uffizi又看大教堂一次,反正整天都在它附近團團轉。

教堂有種宏偉而溫柔的氣氛,宏偉與溫柔,大概不容易結合,但在我去過著名大教堂中,包括巴黎聖心教堂和聖母院,只有佛羅倫斯大教堂真的給我溫柔的感覺,不騙你,那種感覺和走進志蓮靜苑很接近。

大哭一場之後,諗咗半年多,寫得出這篇你睇咗可能都唔明的blog。

ps: 之後我回旅館梳洗,吃過晚飯,登上還未付足車費的通宵火車往維也納會合妹妹和朋友。與我同一車箱的,就是"Imagine"文中的一家三口。


My photo video of Florence Duomo (The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with background audio recorded in the mass and the sound of bell from the top, December 22, 2005

July 29, 2006

為歷史復仇

來 自 beirutdailyphoto.blogspot.com 的圖片,以軍炸毀的是給災民送糧食的運輸車。

我爸爸很早就跟我說歷史,對甘迺狄,希特拉,大 屠殺,大戰的常識都先來自爸爸。那是個單純的年代,甘迺狄還是個百份百正面的典型美式英雄,到我長大了,他的夢幻形象才褪色。但有關猶太人滅族屠殺的慘劇 仍然會令我揪心難過。
近代資料顯示西歐英美在大戰爆發前都知道猶太人在德國集中營遭滅族,只是援救猶太人從未是首要事務。我想,猶太人背負這項大仇恨,對歐美缺乏信心,對異教嚴重敵視,漸漸愈來愈神經質,變成不可理諭的反應。

July 19, 2006

仲夏薑蘭

上星期世界盃如火如荼進行時,碰巧如交我多年來第一次正式的一個功課,連續多天自閉睇波看資料寫寫寫。為了維持生命,除了叫外賣外,間或會買些東西,總不會忘記買些薑花放上案頭,提供一點香薰治療。

人說溫哥華什麼香港的東西都有,但我知道薑花、白蘭花、正宗車仔麵和新鮮紅衫魚這幾樣我喜歡的都沒有。

July 12, 2006

告別

令人遺憾的告別…也許,被崇拜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July 04, 2006

愛上施丹

我沒有愛上仙丹、是但、薜丹,但是非常喜愛施丹…因為他有大將之風,甚至大多數的評論,都以王者風範來形容他。…(待續)

June 27, 2006

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我不是說荷花,是說我的攝影啦!我一直不喜歡這些技術性甚濃的照片,唯有這輯是荷花,為沒有靈性的技術圖片添了一點意境。
我這陣子實在對自已很不滿。

June 13, 2006

這就是我要你做的事情?


如果你的神真的存在並看見你所作的種種,會說「很好,這就是我要你做的事情」?你們實在太荒唐了吧

BAIT LAHIA, GAZA STRIP - JUNE 10: Huda Gali (C), the only remaining member of her family, mourns the killing of her family members, by an Israeli air strike on a crowded Gaza beach, during their funeral June 10, 2006, in Beit Lahia, north of Gaza Strip. Palestinian officials said Israeli gunboat strikes and artillery fire had killed 10 Palestinians, including three children on a crowded Gaza beach, the highest Palestinian death toll in a single day since late 2004.

June 06, 2006

0606060606

是有點無聊啦…我較了鬧鐘起床,拍下了零六年六月六日早上六時六分香港的這一刻…

June 04, 2006

放下六四包袱(2)

<-- 黃仁逵在明周的圖片專欄說得太好了!

以下是我在網上以「放下六四包袱」搜尋的頭十個結果:

*劉政協如是,李鵬飛亦如是,他們甚而以中間人身份,主動接觸司徒華,規勸華叔要放下六四的包袱

*
今次六四辯論險釀流會, 則是左派議員不滿民主派舊事重提, 放 不下六四包袱

*
陳永棋呼籲放下六四 包袱

*
政協香港常委指民主派議員應放下六四包袱

*
董特首對這個涉及「一國兩制」的實施和基本法保證的言論、 集會自由的敏感問題,只承認了曾勸喻民主黨某些領導人「放下六四包袱」。 ...

*
埋沒良知的歪論施永青:民主派應放下六四包袱 ...

*
香港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本月初向傳媒發表他的政見,要港人重視“一國”的概念, 並且“放下六四包袱

*
由多位身為 大律師的立法會議員,及專業人士組成的公民黨,由於平反「六四」問題無列在其黨綱内, 再加上近期該黨黨主席關信基的「放下六四包袱,歷史自由公論」等的言論,引來各界 ...


放下六四包袱?





































身在香港,曾聽到各方親中人士、高官、內地政要人物、甚至胡錦濤在美國被訪時說過類似的話,就是叫香港人放下六四包袱,向前看,集中搞好什麼什麼之類。這些大小官員領導人有權有勢之人如果都是由衷的發表這些言論,真心的覺得大家能忘掉六四是好事,那就真正是中國人的悲哀。

六四能否平反,是黑白是非的問題。事情發生過,殺過人,不能胡亂幾句話就放下。

混淆黑白是非,以利益經濟發展為先,正正是近年層出不窮的有毒食品,假藥,假奶粉,使用禁藥的前因。人沒有了這些是非黑白的判斷力,錯了,便否認,放下「包袱」、往前看,以xxxx為大前題。如果一件國家大事如此處理,全体人民以此為典範,將會如希特拉牽引全德國人集體迷失理性,至謀殺六百萬猶太人一般,成為沒有良知的民族。

六四不是包袱,不能放下。

(圖轉載明周黃仁逵先生)

June 02, 2006

長命雨

香港近兩個星期的天氣大概就是這樣子。拍這照片的時候差不多正午十二時,天昏暗得像黃昏。

這樣的長命雨,沒有外出,待在家中,聽到外面細碎的雨聲,自然的聯想起溫哥華的雨,特別是住作市中心的那些日子。如果合上眼,只聽雨聲和間或車子駛過的聲音,思緒就會飄回去。

第一次住市中心,那大廈聽說已有四十年,但因為單位在頂樓,有一大排窗子,窗外又是一大排的高山,我差不多立刻決定租下了。後來找到工作,那房子的租金佔了我稅前工資的一半以上。

第二次住市中心,景觀不甚樣,但有個也算實用的露台,雨天仍可以坐在外面抽煙看書看雜誌聽音樂。但那段日子實在太冷清。

溫哥華的雨季很長,住了幾年後,踫上香港也這樣綿綿下雨兩星期,總會想起某些日子,雨中也有百般不同的心情。

May 20, 2006

有緣千里


林憶蓮結婚生子前的唱片「感覺完美」內有一首沒有流行起來的歌,叫「有緣千里」,歌詞是這樣的:

深海倘似你,而我卻似高天
縱使張開眼遠望總看見,然而是那麼遠
仍願我的光照你,遙遙讓你深淵也暖

海闊與天空不必多掛牽
千里也相近有缘未覺遠
海角與天邊始终可發现
海跟天一綫牽
心相牽

多珍惜有你陪我到這一點
你教我一生因你改變,令我心完全
就算不可再見,在我的心你永存

記憶中我是把CD錄成錄音帶放在車聽。有一段日子,我傍晚的時候到Richmond 當兼職,總愛駕車從Kingsway 轉到Knight 橋,長長直直的路,可一直走到目的地,不用轉彎,車也開得很輕鬆。Knight是一條寬闊的大街,只是偶有起伏。但每次從斜坡下爬上來的時候,面前總是一大片寬闊開揚的景色,甚至可以見到遠遠平原。我記得那應是我在Vancouver的第一個春天,從濕冷陰寒的冬天捱過來了,走這路,特別覺得舒暢。

那時的日子很平靜,間或是太平靜了,但心裡真的是海闊天空,那時,我愛在這段路上重複又重複的聽這首歌,走一倘可以聽六、七次。也許因為這樣,我對雜亂參差的Knight街和橋從沒有反感。那是一段好日子。

May 06, 2006

My own May 4th

1995年5月 4日下午,我從啟德機場出發,離開很多年來建立的人和事。心情其實是充滿祈盼,我想擺脫的其實也很多。從那時至今,我一真在搬家,各大大小小,曾住上一個月的地方,最少有十五個。

1996年5月 4日,在溫哥華的家開派對,與全新的一批朋友在一起,暗地慶幸新生活漸漸成形。1997,我也是開派對慶祝,那是非常快樂的日子。1998,也是開派對,人物也大至一樣,日子也開始變成平淡。1999至2001都是灰色的日子,沒有顏色的迷糊。之後幾年,在不斷搬遷的生活中,有時,我會忘了這一天。

2006 年5月4日下午,我在上課,想起這個日子,不想再忘記。

April 26, 2006

想記得Moda 的二、三事

這小子,今次是第三次見面了。

▲性格毫無疑問是爸爸媽媽的混合體,但小朋友快樂就好了,現在的性情不重要,反正都會變。
四歲的小孩,今敞見面大部份時間在病。他稱我「Auntie Lisi」,離開台北那天,一行數人吃中飯,其中一個Auntie 離座了,他問他媽媽,一時口快,說成:另一個Lisi呢?

這真有點哲理味道,當然也令我想我與另一個auntie是不是真的有點相似。如果是,又是那一方面?

▲也許是我小見多怪,但小孩子的確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洞察力。但小子三歲的時候,我在他們家待了幾天,那是他剛學會"Auntie"這個稱呼。幾天過後的一個晚上,我和他爸爸坐在客廳聊天,也沒理會他,他突然走到我面前,一面「得戚」的表情,笑著對我說:Lisi。憑他的表情,感覺他像是經過一番思考後,滿有信心的結論—爸爸媽媽都這這樣叫你,我猜到了,原來你真正的名字不是「Auntie」。他當時的樣子超可愛,相信我們驚喜的反應也令他很有滿足感。

▲買了M&Ms 準備放進上次到台北帶給他的 M&M dispenser 的時候,他簡直興奮得不能自控,一直在我身邊團團轉。再問他:你最愛誰,他想也不想便說:我最愛你。昨年他只有三歲的時候我也問過同樣問題,他也是同樣的答案。他的爸爸在旁聽到對他兒子說:你好恐怖。

▲Moda 的性格非常男生,意外地他喜歡香水。昨年隨手送了身邊的旅行裝香水瓶給他。今年特地再帶一個,他見了仍然喜歡,還會自已拿來噴得香香的。

April 22, 2006

P先生

在我心目中,這是我和P先生的友誼寫照。

C 把玩我的相機,隨手拍的照片,回來看到,竟有點意外的觸動。照片中我 bee lee baa laa 的在說話,P先生靜靜坐著在聽,簡單的說,就是:有我講冇佢講。我的呢喃不休,他的沉默點頭,是慣常的畫面,也是一種收入與支出不相稱的的奇怪狀態。

如果好朋友=好的耹聽者,那P先生已超額完成,我從來沒有問他要不要聽,他也從來沒有叫我閉嘴。為了收支平衡,往後的日子,這畫面應換轉為他講我聽。

P先生,你會開始提款嗎?我已經超支太多了。

後記,我和C的網上對話:

C: 然後我覺得,我在幫他提款花用
L: hahahahahah 笑死 可能是 那我好過點
C: 他的話少,我的話多 然後我說的你又不全都明 結果要聽更多次
L: 我明呀
C: 差不多啦
L: 最少明99%
C: 來來回回,加上MODA的 很快就提花完了
L: 所以我跟他做朋友註定有你們 為了收支平衡 你這個算法要後補貼上
C: 我們是一家人啊.... 為了收支平衡 PHILLIP認不認帳,我可不保證 以後MODA會說,我有我的credit,不能算他一份

April 10, 2006

台北心情

再去台北,其實只是湊高興和探朋友。去之前,想起過往的四次,心情大不同,人的變化就更大了。

第一次是八八年,還很年輕呀,在唱片公司做事的一群女孩自遊行的去。住那裡都忘了,只記得在酒店的電視上看到如生物課畫面的黃色電影,之後誰也不敢踫那電視,怕不留神又轉到那個春宮台。那時又流行吃石頭火鍋,吃過後全體即長豆豆,可見當年青春。那是個無牽掛的年代,同行的人也是生命中某一個階段的同行者,都沒有保留下來的友誼。

第二次,鏡頭一轉,已是2000年,六月,還在加拿大住。現在想起,那時的台北是灰黑色的,整天在下雨,住朋友家 ,睡在床上關了燈,整晚就是轟烈嘈吵的雨。那次去台北沒有做過什麼,大概是想抓著一些接近溫哥華的感覺,和好友能提供的安全感。那時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好,台北像夜間拍移動著的曝光照,有很多顏色,但沒焦點。

第三次,2002年,朋友生了小孩。我留意著他們的變化,那是我很熟悉的過程了,之後他們都會變成另一種人,大多是快樂穩定的人。那次我開始見到現在的台北。那時還未去北京,只覺得是一個跟香港差不多,表面是中國人地方的地方。(去過北京後,才覺得見到真正的中國,之前只是以為見過而已)。晚上坐在摩托車後出去,在台北街上吹風看景,心清明了,景像仍然糢糊。

第四次,專程去看表坊的「如夢之夢」,劇團出門票,我出機票。這一次我最像樣,人和心都到了。演出叫人有點失望,看技術,叫人感嘆錢在藝術上的莫大影響力,但部份的視覺影像,經過再創作,比在香港的製作可觀。但這次的小屋咖啡、清粥小菜、油桐花、山上的茶店、北岸海邊,坐在好友駕駛的車子的安定感覺,都很清晰。

第五次去,會甚樣?

March 24, 2006

「西藏七年」

(寫這個的時候想:好書跟好看的書有沒有分別?原因是「西藏七年」這書我覺得好看,但又覺得它跟「好書」有一點距離。)

"Seven years in Tibet"的作者Heinrich Herrer於今年一月逝世,帶著一個外國人對西藏最原始的美好回憶離去。

書的篇幅其實並不如電影般帶著較多的個人自傳原素。我最難忘的是佔了全書近半篇幅,有關他徙步由印度邊境走到拉薩,用了二十一個月的歷程。

他和他的同伴非常十分有可能是世上唯二個見過西藏最完貌的外國人。他的旅程險惡艱苦,但在荒漠原始的大地上見過最壯觀美麗的四季景象,領略過西藏人純真的友情,遇上地方官員忽冷忽熱的對待。他描述的見聞令人神往,全書平實描寫,沒有花巧文字,也不見扭捏的技巧,令我想,真實的畫面有可能更美。

幸好他在抵達拉薩後千方百計的找到一些攝影器材和菲林,拍下了很多拉薩當時的面貌,出版的照片集 Lost Lhasa 無論我甚樣搬家,也不會捨棄。Amazon 現在也只有二手的三本了。這批在一九四三至五零年拍的照片讓我看到很多西藏已失去了的事物…布達拉宮前的大唐嘉畫,拉薩城的古老城門等。中共一視同仁,如拆掉北京古建築般拆,你不能算它偏私。

如真想看看無邊際的高山草原,黑白對照的山峰,古老的未沾染外國文明的西藏,只有在這些照片了,你看現在布達拉宮前的廣場多醜。搭通鐵路後,西藏原始面貌將消失得更快,我們會在四千米的高山草原上見到娃哈哈膠樽,惡夢之最是見到麥當勞。唉…Herrer 真幸運。

ps. Herrer 書中描述,他在荒涼的西藏走了廿一個月的路,到了拉薩城外,山路上拐一個彎,乍見布達拉宮澶立在面前,畫面令他震動不己…

March 22, 2006

「定時」


二千多年前的人為一切人生路上的事情,以大智慧寫下在經文裡。「定時」解說了天地萬物。接受了是定時經過的路,便不會生疑生怨。


  • 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
  • 生有時,死有時,
  • 栽種有時,拔除栽種的亦有時;
  • 殺戮有時,治療有時,
  • 拆毀有時,建築有時;
  • 哭有時,笑有時,
  • 哀悼有時,舞蹈有時;
  • 拋石有時,堆石有時;
  • 擁抱有時,戒避擁抱亦有時;
  • 尋找有時,遺失有時;
  • 保存有時,捨棄有時;
  • 撕裂有時,縫綴有時;
  • 緘默有時,言談有時,
  • 愛慕有時,憎恨有時;
  • 作戰有時,和睦有時。

  • Ecclesiastes 3.1 -3.8
    To every 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under the heaven:
    A time to be born, and a time to die;
    a time to plant, and a time to pluck up that which is planted;
    A time to kill, and a time to heal;
    a time to break down, and a time to build up;
    A time to weep, and a time to laugh;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
    A time to cast away stones, and a time to gather stones together;
    a time to embrace, and a time to refrain from embracing;
    A time to get, and a time to lose;
    a time to keep, and a time to cast away;
    A time to rend, and a time to sew;
    a time to keep silence, and a time to speak;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hate;
    a time of war, and a time of peace.

    March 15, 2006

    合什

    自覺對宗教沒有偏見,只是不喜歡某些言論偏激、誘導信徒攻擊其它宗教,反而不以宣揚愛心與和平為首要重任的教派。

    雖然我不是天主教教徒,也不認識西藏密宗,但對宗教領袖或是宗教的代表人物,最有好感的是去年故世的教宗、德蘭修女和照片中的達賴喇嘛。他們的共通點是溫和謙厚,以身作則用愛心帶領信仰,不攻擊,不含恨,展示莫大的包容和寬恕。

    老人家生於三五年,五九年開始流亡,已四十多年沒有見過老家。他近年仍努力的在中共氣焰下為西藏文化和政治地位做事。有關他的報道、故事和記錄片很多,印像最深刻的是「西藏七年」的作者所描述的少年達賴和五零年代他帶領西藏人掙扎的事蹟。他面容祥和,笑臉仍有純樸樂天的童真。他在西藏獨立問題上和中共爭持,處身印度流亡政府不斷為身在西藏受壓迫人民的人權倡議,精神上領導著流亡在世界各地的西藏人以和平方式爭取獨立,態度溫和但立場堅定,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年過七十了,老人家最近對中共提出更大的讓步,表示希望八十歲時能身在西藏,見一見闊別幾十年的老家。西藏宗教篤信達賴喇嘛世世相傳是同一位高僧轉世為人,他最近發表講話時流露了一點疲憊消極的心態,說他如果身故,不會在西藏境內轉世。如果你知道他和西藏的故事,他一向樂天積極的性格,你會明白這句話傷感失望得令人心酸。

    合什,希望他能如願回家。

    March 10, 2006

    不倒女孩



    都一個月前的事了,大家有沒有想起張丹?

    冬季奧運如常地沒有正規奧運觸目,張丹的一摔一起,十年八年後還會有人記得嗎?關於整個過程,已很多報道鈙述。事件的精神意義,所有看過片段的人,都會領悟。我要記的,是張丹令我想到,而我又怕自已忘掉的點滴。

    ‧她能在重重跌倒後,克服心理威脅,忍著痛完成比賽…我覺得是一個運動員在長年累月訓練下的反應。練習時,可能要這樣摔倒好幾次吧。我們看著痛,他們可能都麻木了。能摔成這樣子而麻木,運動員背後的辛酸可見。

    ‧比賽的音樂是「龍的傳人」,也真夠煽情。我想如果是電影情節的話,導演大概都會嫌這個配樂陳腔濫調,太cliche 了吧,偏偏現實就發生了這樣的煽情畫面。

    ‧我最羨慕的是雙張之間的親密合作關係,像對方已變成自已的手、腳一般。人摔倒,是不會埋怨自已的手或腳,只會第一時間去檢視手腳的傷勢。這是事業伙伴、朋友,戀人、夫婦都希望能達到的同心同體境界。張昊對張丹的關切,令他變成俊男,內在美就是這麼一回事吧。他們會是一對嗎?那會是另一個美麗幸福的故事了。

    ‧表演的旁述也甚足細味:先是對二人演出寄以厚望 "technically, the best pair of the world"、後為二人的失手頓足 "it makes my stomach turns",再而為他們在幾分鐘後復賽讚歎 "China is not going to win the Gold tonight, but they have so many reasons to be proud"; 然後得知評分足以拿銀牌時,公正的評論:「評判是否感情用事了?」"I do think the judges are a bit carried away though"。如果沒有前段,只聽後段,這兩位評述員大概要給扣上歧視偏見的帽子了。想一想,有時中國人的民族感情,是太容易受傷了。

    這些都是點滴而已。我看了這片段多次仍會眼眶紅。我想,要鼓勵自已,朋友,甚至是小朋友,看一遍張丹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的比賽片段會很受用。http://www.6park.com/enter5/messages/10617.html

    March 08, 2006

    正常生活

    什麼是正常生活?什麼是不正常生活?
    我看這天天上班的人時有點疑惑。
    我上班的時候是不正常人假裝的正常人;不上班的時候是正常人假裝不正常人嗎?
    正常生活是起床,梳洗,準備出門,等車… …
    為什麼要過正常生活,為什麼不過正常生活,幼兒園沒教呵!

    你常來這兒看是有點好奇還是百無聊賴呢?你為什麼沒有留話呢?

    March 03, 2006

    翻倒了

    昨天在街上掉失了陪伴我十二年極輕極柔軟極溫暖極心愛的灰色DKNY頸巾今天沿路在昨天經過的地方走一遍在停留過的地方問人找了三小時也找不到我只有想像它現在跟隨著一個不夠寒衣的老公公或老婆婆心裡才好過一點。